三和管桩:子公司受疫情影响继续临时停产
在她去世以后,人们对中毒事故进行了复盘,当时维特哈恩教授是著名的毒理学家,正在进行一项重金属中毒的研究,经验丰富,在操作时不仅使用了通风橱,而且还全身穿着了防护服并戴了乳胶手套,在发现沾染二甲基汞之后,立即进行了清洗处理。
柳大纲也成为对我国青藏高原盐湖进行考察的第一位化学家。这个数据为整个搬家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1957年10月间,我们第一次去考察察尔汗湖时,在马路施工现场挖的一个卤水坑中发现了光卤石结晶。柳大纲的一位学生招禄基参与了这项工作,她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:先生以化学学科与技术学科相结合、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、实验室试验与现场生产性试验相结合的先进理念推进工作。柳大纲曾对儿子柳怀祖表达过内心真实的想法。然而,研究所的同事们心里却打着各自的算盘,有的人为了家庭安定以及江南优越的生活条件,不愿意跟随研究所搬迁到冰天雪地的北国长春。尽管父亲对中国共产党了解甚少,但带着对国民党腐败的深刻不满,看到了祖国大变在即,就决心回国,母亲也赞同父亲的决定。
柳大纲为此中断了分子光谱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,开始钻研国产新型无毒卤磷酸钙系荧光材料。作为上海物理化学所的领导,他很清楚,动员年轻同事远赴长春,的确存在难度。你不讲,别人不会知道。
汤钊猷衷心希望复旦人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医学、教育等事业里,作出世界瞩目的贡献。一张张珍贵老照片记录医者之成长,汤钊猷谈起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交流的场景,脸上露出了他标志性的舒朗笑容。创中国特色医学,是几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。? 作为临床医生,提高疗效是硬道理。
93岁高龄的汤钊猷分享他妙手回春的控癌三部曲、从医七十载走过的人生之路,并与复旦师生对话交流。大屏幕上展示的数据统计表: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中山医院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2.8%,而1998—2009年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44.0%。
连续为国际抗癌联盟主编的《临床肿瘤学手册》撰写三版肝癌章节,意味着肝癌的诊疗规范由中国制订,被国际称赞您们的办法既提高疗效,又便于推广。74年前,与新中国成立同一年,19岁的汤钊猷考入上海医学院(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),从此以努力学习,报效祖国,做一名好医生为信念。动脑又分为紧张的动脑,即出版关于癌症的著作。很多研究领域,医学前辈可能都研究得非常透彻,我们怎样实现突破呢?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(5年制)本科生提问。
肝癌素有不治之症癌王之称,发现时多是晚期,死亡率极高。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大会破例让汤钊猷发言6分钟,会场频频响起:你们有问题可以问中国,他们有经验。振兴中华也包括国际学术竞争,重要场合需要适度表达。
上世纪80年代,汤钊猷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,被国际肝病学奠基人汉斯波珀(Hans Popper)誉为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。言谈沉稳有度的汤钊猷,在讲座伊始揭开两件半事的谜底:第一件事是小肝癌研究,第二件事是不能切除的肝癌缩小后切除,做了一半的事是肝癌转移复发后的研究。
现场,汤钊猷第六部摄影集《汤钊猷影集(人生篇)》正式揭幕。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与验证,汤钊猷与团队成功实现单纯用验血中甲胎蛋白(AFP)诊断早期无症状小肝癌,证明局部切除代替肝叶切除既可切除小肝癌又风险较低,证实小肝癌切除后无症状复发的再切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。
汤钊猷想结识6位专家,想方设法挤进去,做了小肝癌研究的发言。如今看来平平无奇的东西,当时整个上海绝无仅有。曾经一个夜晚,5分钟之内,两个肝癌患者接连丧生。他代表我国当选为国际抗癌联盟理事,当选为美国外科协会名誉会员(中国大陆唯一入选)、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(全球累计共19人)。不卑不亢、实事求是地表达见解、展现风采,让别人做出评价。汤钊猷主张两动两通、动静有度的生活方式,即动身体+动脑,60岁开始游泳,80以后写过12本书。
上医动物房没人懂裸小鼠,就自己饲养、繁殖起来,然后做实验。有人看汤钊猷穿着整齐西装,问他是不是日本人,汤钊猷坚定回答:我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。
从事血管外科10年后,只因国家紧缺,汤钊猷毅然转向肝癌临床与研究。每一句结论的背后,都倾注了医者心血,不仅载入教科书,更切切实实使无数患者受益。
面对曾是医学本科生、现为新闻学院研究生的女同学关于医学科普的提问,汤钊猷建议:不仅传播医学知识,也要传播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。? 汤先生,您于1979年荣获美国癌症研究所‘早诊早治金牌奖。
研究课题一定要从临床的角度去找问题,而不是为了发论文,应对考核。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? 伴随着大屏幕上照片的切换、史料的展示,复旦师生在汤钊猷的娓娓道来中一同回溯上个世纪,探寻一代大医的成长之路与思想精粹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这位未曾留洋、土生土长的中国医生,后来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肝病会议的主席团成员、国际最知名的肝癌研究学者之一。演讲结束,会场震惊于这位不知名中国医生的研究。
因此,汤钊猷成为国内罕见的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科学家。在肝癌专题会议上,国际知名的6位专家受邀做报告,中国人不在其中。
? 严谨进取,放眼世界。需求出发,质疑先导,精细实践,中国特色。
受到嘉奖,汤钊猷只想着如何更好地做好肝癌研究,回报祖国。本次讲座还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的后人,她对汤院士中年、晚年的兴趣爱好十分好奇。? 一位来自广东的2019级临床医学(8年制)专业男同学用粤语问候汤钊猷,并向他请教如何更好地平衡科研与临床。汤钊猷以中国哲学思维中的不变、恒变、互変来鼓励他辩证看待医学发展规律,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。
? 汤钊猷是医生、科学家,也始终热衷于科普,撰写了近百篇科普文章和多本科普书,其中《肝癌漫话》已收录在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。即便听力较弱,需要主持人附耳复述学生所提问题,才能听清楚,汤钊猷依然用心思考、认真回答,他的精彩回答让师生频频鼓掌。
该册摄影集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汤院士编选的又一本摄影力作,全书以人生篇命名,既是作者对自己90余年奋进历程的生动总结,也蕴藉了一位医学大家对国家、人民、事业、家庭的信念解读和践行记录。汤钊猷认为医生有三种层次,第一个层次是用已知的知识来为病人服务,第二个层次是用你自己研究的成果来提高临床疗效,第三个层次是有战略思维,能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东西,贡献于世界。
从国家、病人和医生的需求出发,敢于质疑肝癌的不治,利用精细实践达成部分可治,由此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癌症康复之路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致辞中表示,10月份是文化校历的学风建设月,汤钊猷先生就是复旦学风的写照,希望越来越多的像汤先生一样的大家名家走进学校,特别是跟本科同学做沟通交流,让学生感受‘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。